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 加快推动制度型开放

最新信息

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 加快推动制度型开放
2023-04-28 18:38:00
日前,第133届广交会第二期落下帷幕,第三期将于5月1日-5日举办。时隔三年,广交会全面恢复线下展,连日来,广交会的表现和热烈氛围都远超预期,反映出中国外贸强劲的韧性、优势和中国制造的蓬勃活力。各地也在“趁热打铁” ,积极组织企业参展参会,推动外贸平稳回暖。
  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也在近期发布《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下称“《意见》”),从优化重点展会供采对接、便利跨境商务人员往来,再到稳定和扩大重点产品进出口规模等多个方面,推出进一步稳外贸“组合拳”。目前我国外贸总体形势如何?新一轮稳外贸措施有哪些重点值得关注?广交会等一系列线下展会平台又将如何为当前外贸回暖发挥更大效能?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
  王晓红表示,目前外贸回暖趋势明显,虽然发达经济体出现衰退势头,但依然要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加快高水平开放的推进步伐,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推动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数字贸易加速发展。
  谈及广交会,她表示,从今年参展客商和成交订单看,广交会已形成了相当的活跃氛围,增强了下一阶段外贸稳增长的预期。此前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外贸中小企业也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融入全球市场,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支持。
  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我国外贸的重要增量
  《21世纪》:海关总署发布一季度外贸数据,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由负转正,同比增长4.8%。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晓红:一季度进出口能有4.8%的增速,是整体好于预期的。目前国内经济整体出现好转态势,主要缘于防疫政策调整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尤其是物流重回通畅高效的运转状态,企业交货能力也逐渐恢复,推动出口形势好转。
  但当前外贸形势仍非常严峻。WTO对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长率预测是1.7%,比去年货物贸易的增长率低了1个百分点。IMF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8%,比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低了0.6个百分点。中美博弈、地缘政治因素在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同时也对外贸增长造成压力,所以我国出台《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是十分必要的,新一轮稳外贸政策帮助外贸企业尽快全面恢复信心,尤其是针对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纾困支持,相信通过政策落地见效,今年外贸增速大概率会继续回升。
  《21世纪》:当前外部环境仍复杂严峻,尤其是发达经济体衰退迹象明显。《意见》强调“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的意义在哪?我们应当如何做?
  王晓红:发达经济体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市场,由于地缘政治影响,导致发达国家产业链转移,对我国出口冲击较大,因此,稳定发达国家出口市场尤其迫切,是稳出口的重要基础。保持对发达国家市场出口的稳定性,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制度型开放,通过对接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优化制度供给,与发达国家规则对接、标准互认,从而达到市场深度融合。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和国际经贸规则变革的新趋势,减少国际贸易摩擦。
  《21世纪》:《意见》还提出要“引导企业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你如何看待新兴贸易伙伴的市场潜力?
  王晓红:从今年一季度外贸数据上看,我国对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市场不断扩大。受益于RCEP实施生效带来的红利,我国与东盟贸易往来持续升温,在优势互补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外贸合作。一季度东盟在我国进出口额占比同比提升超16%,在我国外贸市场中的重要性继续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中东地区纷纷选择与我国建立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将成为我国外贸的重要增量。
  推动外贸结构升级
  《21世纪》:近来关于订单转移东南亚的声音不断,你如何看待中国和东南亚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竞争?
  王晓红:我们没必要过分纠结于和东南亚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制造业高端化的结构升级阶段,因为要素禀赋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变。超大规模市场、制造业体系完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尤其是高素质人才丰富多元、高水平开放加快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吸引高端制造业外资提供了人才、产业基础和制度保障。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外资结构已经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占比超过了60%。传统制造业外资结构正在向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主导的产业转变,而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外资大幅下降。我认为,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传统优势虽然面临挑战,但新的要素禀赋优势匹配了制造业高端化趋势,未来应继续扬优势、挖潜力,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牵引,以吸引先进制造业外资为重点、优化外资结构为导向,加快提升制造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21世纪》:你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加工贸易发展情况?这类企业向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迁移的可能性有多大?
  王晓红: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目前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很快,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因此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潜力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既能充分发挥中西部比较优势,也能为稳就业与外贸保稳提质提供新动能。
  我国在推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卓有成效。2022年中西部吸收外资分别增长21.9%和14.1%,超出了平均增速,已经成为制造业引资的新增长极,对于推动中西部构建现代化和国际化制造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中西部地区要提高承接加工贸易转移能力,首先要加强口岸、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的国际大通道作用,强化沿线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建设,降低中西部地区通往东盟和欧洲的贸易物流成本,推动加工贸易在边境口岸、交通枢纽落地。同时,完善工业园区配套体系,促进集群发展,推动当地配套企业嵌入外资产业链。
  另外,要发挥自贸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带动效应,借助双边地区的资源、政策和人口优势,积极努力引进新兴产业,形成制度创新高地和引资高地。
  在关注加工贸易的同时,还要积极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依托加工贸易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结算中心、数据中心,推动产品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形成东中西部融合发展的外资产业链布局。
  广交会为外贸企业稳信心
  《21世纪》:本届广交会有3万多家企业参展,参展商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提升。作为全方位开放平台,广交会能够为国内外贸易客商带来怎样的贸易机遇?
  王晓红: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从参展商数量、成交量等各个方面数据看,中国市场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广交会是货物贸易的重要平台,今年的进口展规模也比往年更大。在全球经贸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广交会为境外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为全球经济复苏增添了动力。
  《21世纪》:无论是本次广交会还是去年底的组团出海抢订单,均有不少中小企业参加,你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出海发展面临哪些机会与挑战?
  王晓红:我认为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较大的困难,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疫情、地缘政治冲击使得国际市场出现很多变化,很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且国际经贸规则也出现了很多变革,比如数字贸易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竞争新焦点,但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的短板。
  因此,相关部门要多做一些投资促进工作,比如给企业建立服务平台,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走出去的东道国信息,同时提供走出去之后的技术和法律援助,通过与当地政府的积极沟通,为企业营造一个较好的营商环境。
  企业“走出去”应做好“强身健体”,要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注意打造品牌竞争优势,而且不要单打独斗,要紧密融入当地经济发展,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 加快推动制度型开放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